《京华烟云》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京华烟云》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京华烟云》读后感1很小的时候,看过赵雅芝演的《京华烟云》,但一直未看过原着。所以百忙之中也定要抽空看看。
故事是从义和团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主人公姚木兰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中年妇女。鲁迅的文章写的是这个时候人名群众的愚昧麻木,而林语堂是在歌颂中华的传统美德与面对外来者侵略时一个富贵儒商家庭的变迁故事,从而赞美保家卫国的勇士们。
《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虽然原着是用英文写的,但我却认为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没有浮华的文字,却依然美丽古朴,字字句句中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文中有“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
《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可以看出林语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内容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其思想美更体现在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而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快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快乐的生活,但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后来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兰和立夫之间的这种感情,她能够理解,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不会让他们三个人之间感到尴尬。
曼娘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为丈夫守了一辈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可以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预言到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战胜的问题归在了曼娘对于中国是否应该打仗的态度上,看似很荒谬。但其中应该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这样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够有反抗日寇的决心,那么中国又怎么会没有希望呢?其实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认为她也是不断跨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起去看过电影呢。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
《京华烟云》读后感2弘一法师李叔同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我想或许是弘一法师在佛门生活的太久了,凌驾于尘世生活之上,尽管看的透彻,却未必细致。在一层楼与二层楼之间,在二层楼与三层楼之间的巨大空间里还生活着千姿百态的人。她们享受物质的富足,追求精妙的生活享受而不沉溺;她们热爱文艺的创造和赏玩,但不沉迷;她们是心灵的宗教徒,却循规蹈矩,合乎礼教。我不知道她们应该处于人生三层楼中的哪一层,也许都是又或者都不是。物质的人生太粗俗,精神的人生太单调,宗教的人生太清苦。但我想那样的人生才是精致的人生,也才是极致人生。既享受物质的精美,又拥有超然的精神境界,这样的人生岂不妙哉?试想陶潜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若没有"为五斗米折腰"的困扰,那该是生活的极致了。木兰要比陶潜幸运多了,她的一生可谓极致。她一直都在追求着精致的生活,一直都是在热烈地追求生命的意义。从富家小姐到幽居山林的村妇,再到最后成为坚忍勇敢的普通农民。身为受过洋教育的富家小姐,她在传统道德和新观念之间,她保留了端庄、温婉、宽恕这些中国传统女性美德;同时又具有新女性的才华、开朗、热情、浪漫。她享受着父亲的财富,怡然地收集赏玩珍贵玉器,她也并没有因此摒弃作为一名普通女子裁衣刺绣的乐趣。父亲的话"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一直是她人生的指南,她从中获得了人生的乐观和勇气。比起她同样富贵,却一生痛苦的嫂子素云,她的幸福也许正源于此。
隐居山林时,管家主事的她游刃有余人人信服,品味生活她又是个不折不扣的"妙想家",做“叫化鸡”,吃“西湖醋鱼”,栽盆花无一不露流出她的生活理想。即使己届中年,她也能把生活中之所有,充分发挥之,利用之,便自己的生活达到最美的境界。既便是面对丈夫沾花惹草这样敏感的家庭问题,她也能冷静应用智慧釜底抽薪,化一场家庭风暴于无声无息中。生活需要智慧更需要宽容,有人聪明却尖锐得让人无法接近,有人温和忍让得近乎懦弱,一声叹息将所有的委屈吞下。木兰无疑是聪慧的,她完美得协调了自我与他人,既不泯灭自我,又不挫伤他人。
最使我感动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木兰一家迁居四川,途中她一共收养了四个孩子。在那样艰难,那样危难的时候,她豪不犹豫地承担起了中华民族子民的责任,她的宣言是那样的铿锵"中国人的血统是一定要传承下去的,不管是我们家的,或者别的人家的。”她一直以自己不是男儿身,不能如男儿般施展拳脚为家庭为国家出力为憾事,在此我想她的理想生活一定臻于完美了。也许之前你要说她的行为只不过是一位高雅贵妇的享受,那么在此我想每个人都该摒弃了这种固执的偏见。因为若不是真挚的怀抱着对生命本身的热爱,若不是怀抱着对生活的无比的热忱,我想任何一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早就撕下她伪善的面具,拂袖而去了。但她勇敢地留下来了,果断地擎起被遗落的婴孩。这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生女当如木兰也! ……此处隐藏2860个字……华烟云》以历史背景为线索,展现了姚、曾、牛三个大家族里的男男女女在动荡岁月里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完全再现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家庭生活的真实面貌。在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众多包括义和团真面目、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日本侵华等等。也出现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如名画家齐白石、翻译家林琴南、教育家傅增湘以及哲学家辜鸿铭等等。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小说的情节融合成一体,给人一种亦幻亦真的感觉,现实感很强,带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
林语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调侃式的描述中,不经意中流露了自己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从书中看出林语堂似乎很钦佩辜鸿铭的才华,对他的学识在书中有两次有生动的展现。林语堂对于新文化运动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但对新文化运动中有些人对中国文化全面的否定,唯西方优胜论的思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北京大学能成为新思想和新思潮宣传的中心,是因为蔡元培实行“自由主义”的原则,各种思想在学生中传播、交流,最终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正是因为“自由主义”的思想才使许多的中国知识分子拿起笔,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才会产生众多的文学团体,才会出现许多有自己独特鲜明风格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家。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因为这本书我开始喜欢上了道家的思想,姚思安有深厚的道家的学问,他不待见儒家思想伦理纲常的那一套,没有让木兰和莫愁裹小脚,让她们上新式的学堂,既让她们学习中国的文化,也让她们学习西方的文化。从这些例子中似乎感觉到姚思安肯定是一个理解过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的人物。但事实上姚思安奉行的只有道家的人生哲学,个性喜欢收藏文物。跟西方扯不上一丁点的关系。但姚思安却没有阻止西方先进礼貌的传播。我想林语堂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想表达并不是中国的所有的传统和文化对现代礼貌都是起阻碍作用的,不能因为儒家文化中的封建思想起了阻碍作用,便全盘否定了中国其它的传统思想文化。林语堂还把《红楼梦》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红玉让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华,有个性却体弱多病的女子,最终为了成全自己心爱的人,选取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宝芬让我想到了薛宝钗,一位沉稳、冷静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让我想到了贾宝玉,一个爱到处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杯具》显然便是一出现代版的《红楼梦》。
在《京华烟云》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木兰了,我觉得她是中国文化和西方礼貌双重影响下构成的一个近乎于完美女人,在书中多次被木兰的肚量,才智和洒脱所感染、所折服。木兰对孔立夫的爱是真诚无暇的,对曾荪亚的爱是忠贞不渝的。虽然木兰没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在一齐,但木兰和曾荪亚也过得十分的幸福。木兰和曾荪亚在婚前没有感情。却在年深月久中也彼此产生了感情,虽然这感情不能占领在木兰心中孔立夫的位子,就即便是这平凡的感情,也能让木兰对曾荪亚一辈子忠贞不渝的了。当孔立夫陷害入狱,木兰为营救孔立夫所表现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真是让我感叹这这真是少见的奇女子也!虽然木兰营救孔立夫的举动,遭到了曾荪亚的吃醋和猜忌。但木兰所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真的不是一般修养的女子能做到的。之后曾荪亚在木兰坦诚和肚量下,信任了自己的妻子,木兰的人格魅力让人折服。
《京华烟云》的下卷《秋季歌声》是全书的高潮,也是全书主题的升华,悲惨而残酷的战争场面的描述,让人震撼,人们抛弃了“家仇”,团结一致的投入到抵抗侵略中。人们期盼着当抗战胜利后,能够迎来新的天地。
《京华烟云》读后感6《京华烟云》这是一部中国近代的史诗。他记录了从1900—1938年的中国历史;记录了那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屈辱与伤痕;记录了那亘古不变的老北京的喜怒哀乐。
《京华烟云》这本小说是林语堂先生25中英文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900页45章。将近代中国描绘出一幅生动的风貌。193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女士就是以这本书热烈的推荐林语堂做候选人的。
《京华烟云》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促使我不由得想去了解在那层层烟云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样的故事。吸引我去了解我生长的这块土地的历史。在我的认识中这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反映了当时那段从安逸但却到处曼延着转向最终膨胀爆炸但却充满团结与希望的中国社会。姚木兰,一个出生在北京富豪家中的千金,她没有金枝绿叶的傲慢与娇贵,更没有传统的陈腐观念。她完全是朝阳下的一朵玉兰花,高雅却不失单纯;聪颖却不失贤淑。一个刚柔相济的女子!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红灯照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两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有画家齐白石、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读来颇令人有中身在其中之感。
我喜欢的也是《京华烟云》本书最闪光的一点就是其中的顺乎自然的道家思想。那之中似乎充满了智慧。把生死、富贵、人生苦乐看的那般透彻。这不禁让我对庄子肃然起敬。庄子的哲学在书中影响了姚思安、姚木兰和孔立夫。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幽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人梦也。演绎了一场如梦般无涯的人生。
《京华烟云》书中第三部分是“秋季歌声”引用庄子的话是“臭腐化为神气,神气化为臭腐。”生死循环之道为宗旨:秋天树叶衰落之时,春已开始,起伏循环,天道也。故描写战争用这个道理便为旧中国的衰老意味着新中国的萌芽。故书中有“晚秋落叶声中,可听出新春的调子,及将来夏季的强壮的曲拍”等语。
还有一段论人生的永生与宝石的永生的。宝石的永生是单纯的,它无情无感。而人的永生是种族的,他们是热血的动物。这其中的道理也许我永远都不会全弄明白,但我依然不得不承认其中的神秘与伟大深邃。
《京华烟云》作品的最后一部分“秋季歌声”描绘了战争中的中国,那悲惨的场景犹如就在目前,不禁让人有种“触目伤怀”的冲动。中华民族是从屈辱中获得重生的,书中提到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坚韧的中华儿女宁愿选择流离失所的日子也不愿当亡国奴,战斗就一定会有牺牲,但年轻的炎黄子孙仍然为了保卫国家民族这个神圣的使命去付出,去奉献,这样洪峰般壮烈的场面,使我这个另一个时代的中国人感到自豪。我的心在震动。同样是在这样一片美丽的苍穹下时空隧道的那一头的同胞竟遭受着不一样的苦难。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将永远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我们要立下亘古不变的誓言:强大我们的民族,让光荣与繁荣环绕着它,不要再让它神圣的名字受到外人的亵渎!因为我们身上留着同种的血液。
《京华烟云》是前辈留给我们年轻人的财富。是要我们记住历史。这是一本需要你细心揣摩的著作,其中蕴涵的哲理会使你终生受益。如果你是个有情趣的人,不妨在夜阑人静时独自欣赏,在黑夜里一片寂静,这会有利于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