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生写作 > 读后感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

时间:2023-12-10 19:22:17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1

夜晚安静下来一个人读这本书,心里还是有些怯懦。我想我内心力量还不够强大,所以我需要这本书还有其他相关的源泉来帮助我面对死亡这个话题。

这是一本深刻的书,读起来有些费力气。不知道是我很久没读书阅读能力退化了,还是作者的陈述富有哲理性和专业性。即便如此,我还是大力推荐甚至可以说是强制塞给了我的爸爸妈妈。如果能够更通俗易懂的话,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读一下。

以前一些想当然的事情变得更具体,我经历过最亲的爷爷奶奶的离开,但事情也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因为经历衰老和死亡的不是我。小时候以为只要活着就好了,最喜欢看电视剧或新闻里,绝症患者被救回来,现在才知道,真的有生不如死一说。

想到当年我的嗲嗲走的时候,还好爸爸妈妈尊重了他的意愿,是在家里走的,我感到一些欣慰。想到以后我的爸爸妈妈,我希望通过请他们看看这本书来慢慢跟他们沟通那些最核心的问题。而我自己,还好我看到了这本书,我或许还有长长的时间做准备。

消除那些未知,就是消除恐惧,从而能从容面对,不管死亡何时来,我都有尊严的活过。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2

在我过往的三十年中,历经过我外公外婆的去世,爷爷的离开,那种亲人般离去私心裂肺的痛还长留心间。去年,我更遭受过我的第一个孩子在我腹中,未满三个月就已经胎停的打击。我更不敢去想像我父母的离去及其爱人的永别会是什么样的情景。但是我一天天的成熟,父母一日日的老去,这是都我不可回避的事实。人真的在生老病死自然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于是我拾起了这本书《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本身是一名医学工作者。在书中既有作为医者的专业角度,也有作者作为子女,朋友的角度。全书更多的是对让我们很羡慕美国完善的养老机制的批判,但不是枯燥无趣的讲述养老院的制度,而是穿插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患者的小故事,甚至还有作者的父亲在罹难肿瘤的案例,我读到最后真的是已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

关于衰老,首先我要承认是一种不可逆的现象,我想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老了就要承认,但是在老的过程中要学会如何优雅从容的老去,该放手的时候就应该坦然地去放手。

关于死亡,我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常常思考到死亡,尤其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要想要有一天我会死去,再也见不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就会感到一种难以呼吸的痛。我们总以为我们时间多到无聊,总以为有时间让我们任性一回……谁让那时候的自己年轻呢?(读后感)现在的我,时间不在是“毕业遥遥无期”的那种慵懒,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紧迫感,我也终于意识到生命从开始就已经意味着结束,所以我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尝试,多经历,多感受。可能真的怕死,因为我还有还多未完成的心愿,可能真的舍不得死,因为留下太多遗憾。在书中我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面对死亡的勇气,虽然在死亡面前,我们是那么的无助痛苦,但是至少能坦然接受死亡的事实。

结合我自己的平日教学教育工作,在中学阶段开展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能使学生正确认识死亡,消除和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健康和生命的意义。类似C同学的惨剧将不会在学校发生。更重要的要学生尊重生命的价值。了解死亡并且坦然接受的必然性并不会让人消极和悲观,反而会促使人更加积极地思考该如何更加自主。更有勇气,更有尊严的走向生命的终点。

人生就是一场场的别离,当脐带被剪断那一刻,宝宝和妈妈经历了第一次“别离”。断奶,宝宝和妈妈的第二次“分离”。上学时我们的第三次“别离”,孩子的青春期,我们的第四次“别离”。爱情使我们第五次的“别离”。永别是我们最后一次“别离”。一次次别离,一次次成长。

皮像再漂亮也会衰老,不变的应该是有趣而深刻的灵魂。多看书,看好书,也是变美的修行。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3

你的林子 从终点出发

"所以可以说,我们已经是怪物,我们的寿命远远超过了给定的时间。当我们研究衰老时,我们试图理解的并不是自然的过程,而是非自然的过程。"

——阿图葛兰德 《Being Mortal》(最好的告别)

"科学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但却不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心"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作为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

1943年提出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了五个层次:生理需求(Physiologo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简而言之,这5个需求在前一个满足了的情况下,后一个就有了追求的欲望,同理,如果前一个需求都无法满足,那后一个也就没有了追求的动力和意义;

这解释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很多问题,不说远了,就从我们的爷爷奶奶辈说起,他们的前半生都是在战乱和社会动荡的年代度过,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几乎成了生活的全部意义,因此直到和平年代来临,他们大多数仍然维持非常简朴低调的生活,往往对儿女孙辈任何额外的"好意"持拒绝态度,他们只关心一家人是否平平安安在一起,什么"社会的尊重"和"自我的实现",无关紧要。而我们的父母辈,他们度过了饥饿、动乱的童年和少年,和平稳定正好在他们的青状年时代来临,他们抓住了所有的机会,付出了我们这一辈无法想象的代价去拼自己和家人的前程,赢得此前从未感受过的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最终达到"自我的实现",甚至自己没实现的仍期待在子女身上实现。

然而,任何理论都无法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衰老、重疾、灾害等同时威胁到多个需求的特殊情况下,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选择序列。比如那些无论是新闻里还是在我身边的"伟大"的人们,有的为了确保腹中宝宝的健康,拖延自己的重疾治疗,有的为了"祖国和人民",奋战在抢险救灾第一线,在他们眼里,"爱"和"自我实现"比"健康、安全"更重要。还比如那些暂时或永久丧失行动能力、交流能力的人们,或者经历过这样的危险的人们,无论他们是否年轻,往往会对"自我实现"开始意兴阑珊,"爱和归属感"成为了最重要的价值,他们不想为不确定的明天做太多的"牺牲",也不想在那些"新奇"的事务上满足肤浅的好奇心,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倡导"回归古朴、回归本真",自己种菜,自己做衣服,甚至自己去建一座房子,只是为了享受"今天"的每一分钟,对每一个还在身边的人给予真心的交流和爱。

除了这些"需求序列"的特殊情况外,到了如今的20xx年,人的"重要"需求似乎又增添了新的内容——那就是70后开始实践的、80后玩出花样的、90后及其之后奉为原则的"自由"."自由"的概念无法做一个准确的描述,但是人 ……此处隐藏9398个字……的成长或许就是在不断地学习与反思中得以推进吧,它是我人生中的一个章节,教会我如何爱,如何善待生命,如何与世界做最好的告别。

我在读书,也在阅读生命的意义,更是在心里一遍遍温习对父亲的爱,那些可能成为遗憾的遗憾,希望通过爱的传递降到最低限度。父亲也许无法再清晰表达内心的感受了,可是在他有生之年,他一定还能感知我对他深切的爱,让我以爱之名,让爱延续。

终有一天,我们要与这世界握手言和,终有一天,我要与你道别,无论爱与不爱!

所以,有生之年,请好好珍惜你身边的朋友与亲人,因为,一别之后,也许永不再见!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8

作为开年第一本书,《最好的告别》完全有理由胜任这份荣耀。此书是由作者[美]阿图·葛文德创作的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作者直面常人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分别通过以下几个内容来解读美国社会对老年临终关怀及服务的看法:

第一部分:独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似乎并不特别为孩子的离开而难过。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家庭规模从上个世纪平均7个子女,逐渐下降成为三个左右。父母或是子女操心老年问题的时间至少推迟了十年,甚至更久。当我们还未发现问题前,也许就已经不用再操心了。

在亚洲人的传统观念里,年迈的母亲独自居住被视为让子女丢脸的事情,而这样的观念正在被改变,独居老人的比例正在迅速攀升。与其说老年人丧失了传统的地位和控制权,不如说他们分享了新的地位和控制权,现代化并没有降低老年人的地位,而只是降低了家庭的地位,它赋予人们,包括年轻人和老年人一种更多的自由,自主,自助的生活方式。

但是当这种完全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第二部分:崩溃。

医生的工作是维护病人的生命质量。这包含两层含义,尽可能免除疾病的困扰,以及维持足够的活力及能力去积极生活。对于一个老年疾病专家,虽然无法阻止身体和心智的变老,但是有办法使这些问题更容易处理,并至少避免某些最坏的后果。

而老年病学,他要求我们每个人思考生活中不可治愈的情况,我们将面对不可避免的衰老,以便做出一些必要的小小改变,来重塑衰老。我们当然会尽可能维持并延长老年人的寿命,但是当多种疾病到来的时候医生也许也束手无策,甚至采取措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第三部分:依赖。

高龄老人,他们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在那之前的种种状况: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我们似乎屈服于这样一个信念,一旦失去身体的独立性,有价值的生活和自由就根本不可能了。

老人们从未屈服,许多老年人奋起反抗,在每个疗养院和辅助生活机构围绕人应该具以生活的优先考量和价值观都在发生着战斗。但是几乎没有一所疗养院的工作人员会跟你一起坐下来,努力理解这种情况下生活对你到底意味着什么,更不用说帮你建立一个家,一个使得真正的生活变得可能的地方。

那些面临人类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最终将要面对的就是这种后果:各种社会目标的机构,这些目标从来不是对居住其中的人们要紧的目标:在我们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如何使生活存在价值?

第四部分:帮助。

也许养老院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却常常是子女们最后的无奈之举。老人们被迫居住在仅能盛放简单生活物品的房间里,周围是其他老年人。周而复始,老人们再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甚至剥夺了他们的想法、生活方式。

该洗澡的时间就洗澡,该吃饭的时间就吃饭。老人们渴望着一扇门:一把能锁上的门。甚至会选择在家和养老院轮流居住,以寻求最后的妥协。

但是,研究表明老年人根本没有变得不开心,而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快的程度提高,他们比年轻时更少焦虑,压抑和愤怒。他们只是觉得失去了做人最后的尊严。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9

这本书是闺蜜介绍给我的,从去年看到今年,看开头分分钟想睡觉,有种看不下去的感觉,但还放不下,总是想翻翻,越到后面越有带入感。

作者被寓为医生中最会写作的人。这本书荣获20xx年众多媒体大奖。在书名的下方有个副标题----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我们都去过医院,医生的能力会让你有一种安全感,但是作者却认为对于自我认识的威胁,最严重的莫过于解决不了病人的问题。

我们终将都要面对家人、朋友和自己的衰老与死亡,其实再高科技的医学也不能帮助人类长生不老,高额的医药费也并不能挽救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命。

作者说他在医学院读书期间学到很多东西,但不包括死亡。在病人家属问到:“她要死吗?”他不知如何回答。其实家属言下之意是病人如!何!死!

这本书信息量好大,一个个真切的故事,囊括了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学的实证,归纳起来主要从三大话题展开:临终医疗、护理以及养老。

作者从不同身份的角度来阐述医学、疾病和老年。使我们能更明智地思考这些本就无法回避的问题,并且做好应对的准备。

思考死亡是为了活的更好。作者这句经典让我不再惧怕谈论死亡。

曾经在重阳节,陪女儿参加舞蹈学校的活动,去过养老院,走进去的那一刻我就想哭,那里的老人大部分是因为患病子女没时间照顾才不得己送去。我询问了好几位老人,他们的实际年龄都比我目测的至少老5-10岁,简陋的房间里只有床、床头柜、衣柜和坐便椅,每天基本只靠发呆来打发时间。这样只会加速他们病情加速。

那次在养老院只有短短1个小时的相处,我和孩子临走时老人那种不舍的眼神我都不敢正视,拉着的手不愿松开。

可见心理关怀是多么多么重要。书中也提到:修复健康,也需滋养心灵。孩童时代,父母甚至是祖父母对我们呵护备至,他们老了,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关爱有加。

“当我们无法准确知道还有多少时日时,当我们想象自己拥有的时间比当下拥有的时间多得多的时候,我们的每一个冲动都是战斗,于是,死的时候,血管里留着化疗药物,喉头插着管子,肉里还有新的缝线。”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我们无法选择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选择生命的宽度。

关注当下,而不是未来,随着年岁的增长,快乐程度提高,会比年轻时更少焦虑、压抑和愤怒。但我想奉劝朋友们,在能够享受生活的同时对自己的身体保持高度的警觉。

最最让我想跟大家分享并且我们可以及时做到的就是书中P34----脚才是老年人真正的危险,导致跌倒的三大主要危险因素是平衡能力差、服用超过4种处方药和肌肉乏力。没有这些风险因素的老年人一年有12%的机会跌倒,三个风险因素都占齐的老年人几乎100%会跌倒。

美国有专门的老年病医生,作者在跟着专家实习的时候,专家在聆听完老年病人的阐述后,观察他们从椅子上站起来是靠手推扶手还是轻松地自己站起来,然后都会仔细检查他们的脚。绝大部分老人暴露了问题:由于无法弯腰够到脚,所以不洗脚,不剪指甲,趾间有疮疡,脚球处有厚厚的老茧。

朋友们,从今天开始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脚吧。减少服用处方药,增加平衡感和肌肉力量,把跌倒的概率降到最低。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