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生写作 > 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时间:2023-11-03 05:37:26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

这几天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为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的喝彩,为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鞭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动。以下是我的一些读后感。

很早以前就听过佐藤学教授的大名,但对他的书就是没有阅读的欲望,总是以为一名外国教授,又是专门搞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权威,写出来的著作会不会是超现代的,自己看得懂吗?这次因为阅读任务,带着疑问读完这本书以后,不禁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深深折服,“务实、坚持、平易、深刻”就是我对他研究态度的印象。他作为日本名牌大学的名教授,对行动研究从不马虎,也不搞形式化、表面化。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习班和学校进行改革,就如他书上说的“一直在积极推进这一“静悄悄的革命”,“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20年来他一直坚持做着行动研究,摒弃形式化、表面化的作法,深入学校,与校长和老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种种问题,用强有力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坚持实事求是,认为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真实交流自己所感受的,会得到意想不到收获,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为此他发现“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为自己最初5年的行动研究的力不从心,充满着自责和自厌的情绪,但通过20年来的坚持,他认为“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还是从教学实践和现实中学习,像能够读懂书本一样读懂课堂里的现实”。

佐教授还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化的现象、问题和案例进行深刻分析,如在“谈到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息息相通”中,认为“与学生息息相通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在案例中,他叙述着一个“浦公英学习”的故事,案例中原田老师是一名代课教师,原田老师是一位能够与学生产生绝妙感觉的教师,但原田老师拒绝“齐步走”,终于选择与学生同呼吸的方向,作出“即使明年会失业也不管了”的决定,原田老师和学生一起经历“浦公英学习”,但当原田老师代课期满以后,没等浦公英开花,全被校长拔掉了,佐教授为之可惜,深深叹息“这些浦公英不是杂草,而是学生、家长和原田老师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结晶啊”,批判当前教育没有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缺乏能够发展与学生交往的教师。

反思:对比之下,我在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之余,也重新审视自己,尽管自己做课题研究有7年多了,在这几年中尽管一直坚持着,但感觉还是不够深入,有时也会因为自己的局限而感到不安,但很快地用一些困难为借口就放弃继续的念头,平时对自己所带的实验班离成为润泽的教室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课堂上没有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去面对每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

读了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我深刻意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思想方式的“革命”和课堂实践的“革命”迫在眉睫,静悄悄的唤醒,让课堂回到本真,关注孩子们的情感培养,倾听孩子们的发言,关注孩子的个体需求,从而促进孩子们的生命成长。静悄悄的唤醒,点燃老师的教学反思的热情,创造综合学习的教师。

一、倾听学生的发言,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书中说到: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投球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不仅要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且要听其发言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记得前段时间听的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四年级语文课文《父亲的菜园》,在交流父亲填石这一环节中老师提问:“你看到了一位怎么样的父亲?”一位学生说:“坚定。”那位老师接着问:“你是说这位父亲有坚定的信念,是吗?原来如此,你体会得真深啊!”并且板书了“坚定的信念”几个字,我很佩服这位老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在教学中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发言。

二、在交往中学习,唤醒学生们共享、共赏

书中提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

前不久学校开展了大阅读推广活动,在孙老师阅读汇报— 212;《秘密的花园》课上,孙老师出示了一组人物前后性格的变化的问题,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回答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结果汇报时,有图式法演示的,有画画表达人物的,有模拟片段的,这种共享的汇报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乐于与同伴共享自己的想法,培养共同欣赏的良好情感,进而为“学”的教学铺出一条彩色大道。

三、教师综合学习,唤醒自身的良好素质

佐藤学认为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不仅使学生时代爱学习,而且是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不断学习开阔眼界的老师。科技时代的到来,孩子们的认知日新月异,孩子们思考的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孩子们的孩子们的需求,教师不仅要精通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要在平时生活中留心观察,综合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让孩子们享受多元文化的熏陶。

四、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唤醒自身检讨意识

每学期的公开课、研修课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学习交流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多听“坏评价”,从而明白自身上课的缺陷、存在的问题,多分析,多向其他老师学生,多自我检讨,才会使自己的教学走上新台阶。

我们改变,课堂就会改变,学生就会改变!这是个学习的时代,感谢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给我带来的领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

暑假中有幸拜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为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的喝彩,为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鞭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动。以下是我的一些读后感。

一、为研究态度所感动

说真的,很早以前就听过佐藤学教授的大名,但对他的书就是没有阅读的欲望,总是以为一名外国教授,又是专门搞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权威,写出来的著作会不会是超现代的,自己看得懂吗?这次正因阅读任务,带着疑问读完这本书以后,不禁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深深折服,“务实、坚持、平易、深刻”就是我对他研究态度的印象。他作为日本名牌大学的名教授,对行动研究从不马虎,也不搞形式 ……此处隐藏7487个字……出此刻教育的症结所在,以前的“学”的繁体字的上边,道出了学习就应是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这正好话中的新课改下学习方式的伟大转变。他还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联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回到到个体的学习。令我吃惊的是,他居然透过自己的实践,将这种理想在学校的实施变成了现实,并取得丰富的经验。能够说,这是我读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专著。

阅读《静悄悄的革命》,给困惑中的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启示。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0

有一种遇见叫“相见恨晚”,是的,读《静悄悄的革命》,就让我有种特别的相见恨晚的感觉,多希望早就看到了这本书,这是本接地气,适合老师读的书,看书上的文字,仿佛能看到那时那刻真实的课堂情景。看书中的观点,总是让人不禁点头称赞。读这样一本书,容易让人反思真实的课堂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思考如何更利于学生的成长。

书中有一个观点说到“让学生表现出虚假主体性的教室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利用"手势"进行教学”。手势教学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用相应的手势表达意见,赞成、反对、想提问等都有相关的手势来表示,很多老师认为这样是很好的,学生的意见一目了然,而且所有学生都能够活跃地参与课堂活动。

的确,这种方法让教师迅速地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思考和发展。学生发言时,被教师所划分的赞成、反对、提问等对应的部分所影响,因为只能赞成或者反对,一开始就把那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意见给排除了。而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长的就是这种模糊多义的意见,学生在表达观点中促进自身的发展。

读到这部分内容时,想想我的数学课堂教学,真的有点惭愧呢。非要求学生大声说出清楚明确的答案,非要求学生明晰的描述……而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探索地进行着的行为,我总想着让课堂看起来显得很活泼,却难有实实在在的说服力,课堂真的有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工作以来,各种课堂教学改革,什么“情智课堂”“明心课堂”“新课堂”……等等,这么多看似新奇的名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就是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然而,有些时候我们总是走向“极端”,真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又忽略了老师的存在,整节课都是学生在说、在讨论,甚至是学生组织,学生指名下一个回答问题的同学,这种课堂看起来只是表面上轻松方便地控制了教室而已。还有那些经过老师精心引导的轰轰烈烈的讨论,也只是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甚至是什么也没学会,这样的课堂并不能称之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顶多算“以学生为表演对象”的课堂而已。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真正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堂,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

书中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当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而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这点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我们应该允许学生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而不应该在授课中为了达到快乐的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作为老师,我们站在教室里,是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时光”的,互相倾听的教室,不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倾听,更重要的是,老师也要在倾听学生的观点中找到学生思维的生长点,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这种课堂的改变,一定是老师引起的,因为老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老师改变,课堂就会改变,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因为课堂是学校最重要的组成。然而,所有的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首先,要在意识层面有所认知,其次,要在行动上持之以恒,最后,要在成果上不急于求成。遇见《静悄悄的革命》,对于真正地课堂,似乎更迷茫了,却也有了一些朦胧的想法,期待改变……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1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以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许许多多生动的实例著就而成。本书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揭示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课堂和学校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下面就读了这本书后谈一些我的想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育人在先。孩子的教育没有回头路。在今天,教书育人仅靠敬业来支撑远远是不够的。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胜于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我们的眼光绝不能仅仅放在升学上,更要看到孩子们五年、十年之后的发展。

佐藤学教授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

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场所;教师的劳动是集体性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变成“学习共同体”,教育学生不单单是学校一方面的事情。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应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育出丰硕的成果。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作者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用心倾听,更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如化学《溶液的形成》一课中,我们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的导入是通过把概念设成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看书的,并在课堂中讲评这个概念。学生基本是靠死记硬背掌握这个概念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学生不知道为什么会提出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这是因为学生缺少对日常生活的切身体会,只有让他去亲身体会,才会发现问题,从而懂得提出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去体会,我们做了这样的修改,假设过年的时候老师到你家去玩,你会冲糖水给老师喝吗?老师想喝很甜的糖水,你会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什么发现呢?这样一改,学生觉得这个问题比较贴近生活,会主动的去完成这个家庭小实验,在他切实体会后,会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些想法,从而懂得溶液为什么会被分成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这两种情况,有心的同学还能发现这两种溶液之间的转换。有的老师会说,“这样改过以后,给学生的空间是大了,但是教学难度加大了,没有以往的学案容易操作了,因为学生根本不会讨论,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学生远比我们想象的能力要强的多,关键是我们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师不是“演员”,学生更不是“观众”,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的作用就是“剧本”的编写和活动的组织。所以,请相信学生,他们远比你想象的优秀,他们会观察,会思考,会提问,会解答,解放我们的思想,才能让学生飞的更高!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